国际数学日活动系列报道之七:上海师范大学热烈庆祝国际数学日 系列活动展现数学魅力

发布时间:2025-03-24

为迎接第6个国际数学日(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Mathematics),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联合学生会,于3月6日至14日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。活动以“数学、艺术与创意”为主题,通过学术讲座、趣味竞赛、手工活动等形式,向师生及公众展示数学的多样魅力,激发青年学子对数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。

图片111.jpg


数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碰撞——陈明璋教授讲座

2025年3月5日,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举办了国际数学日主题活动,阳明交通大学的陈明璋教授以“数学与艺术:创意与数学艺术的交织”为题,通过AMA软件,揭示了数学与艺术交融的美学潜能。

图片113.png


图片114.jpg

陈教授深耕数学教育数十年,其研发的AMA软件结合“结构复制法”“跳跃叠代法”,将数学规律转化为视觉艺术。他以中国古典山水画为切入点,利用集合作画,解构篆书“山”“水”的几何密码,展现自然山川隐含的递归逻辑。借助动态可视化技术,初始图形经递归叠代演变为层峦叠嶂的山水轮廓,甚至模拟水墨笔触的干湿浓淡,实现传统美学的数字化重生。

陈教授提出“SOIL土壤教学法”,倡导认知、创新、互动与本土联结的融合。例如,通过调整AMA参数生成超现实山水,或将诗词断句意识可视化,激发跨界创造力。

讲座尾声,师生围绕数学艺术的教学应用展开探讨,认为AMA保留创作过程的功能为灵感留存与数学教育提供了新路径。这场跨界对话不仅诠释了数学的逻辑之美如何赋能艺术,更启示数字化时代下,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将为传统美学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

“艺数折纸”讲座圆满举行

当数学与艺术在指尖碰撞

3月12日下午,数理学院师生会聚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一教学大楼109教室,参加本年度数理学院组织的迎接国际数学日系列活动——“艺数折纸”主题讲座。活动特邀数学教育领域专家陆新生教授,陆新生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生动的实践展示,带领师生共同探索折纸背后的数理奥秘与艺术魅力。 

图片115.jpg

讲座伊始,陆新生副教授系统梳理了折纸数学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,从日本折纸艺术的起源到现代数学模型的构建,揭示了折纸如何从传统手工艺演变为融合几何学、拓扑学、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。他特别提到,折纸技术在航天器太阳能板折叠、医疗支架设计等工程领域的创新应用,令在场师生耳目一新。


图片117.jpg
图片116.jpg
图片118.jpg
图片119.jpg

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与艺术的盛宴,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启发。未来,上海师范大学将继续推动此类跨学科活动,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融合发展。


畅游“π”对,“数”你精彩

2025年3月14日,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以"畅游'π'对,'数'你精彩"为主题,在徐汇校区西部主干道成功举办国际数学日趣味挑战赛。活动通过四个创意数学游戏吸引数百名师生参与,让抽象数学知识与趣味实践碰撞出智慧火花。


图片114.png
图片115.png

本次挑战赛精心设计了数独、数字华容道、T字之谜和数学折纸四大体验区。数独区考验逻辑推理,参与者需在九宫格中演绎数字排列的奥秘;华容道区聚焦空间思维,挑战者通过滑块位移破解路径谜题;T字之谜区设置梯度难度,四块异形拼块的组合方式激发几何想象力;折纸区融合对称美学,通过精确折叠展现分形几何的视觉魅力。每个项目完成即可获得特色盖章,参与者凭累计印章兑换相应奖品。


1742802743810.png
图片121.png

活动现场呈现智力激荡的生动图景:数独区的沉思者执笔推演,华容道区的策略家指走龙蛇,T字之谜区的创造者巧手翻转,折纸区的艺术家叠纸生花。不少参赛者反复尝试突破自我极限,还有不少交换生前来尝试,同学表示:"没想到拓扑变换和平面几何能以这么有趣的方式呈现。"

为提升活动吸引力,数理学院研究生学生会特别定制数学主题奖品体系。斩获7枚印章者可获红砖宝宝定制华容道,5-6枚兑换T字之谜益智玩具,2-4枚领取玩偶胸针,1枚即赠文创文具。活动尾声,满载而归的获奖者们手持战利品合影,将数学之乐定格成永恒记忆。

此次3·14国际数学日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趣味游戏中锻炼了数学思维,也让大家在互动交流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。数理学院相关教师表示,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同学对数学产生兴趣,增强逻辑思维能力,同时也展现数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策划更多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,为同学们提供更多体验数学、探索数学的机会,让数学在生活中焕发更多光彩。


几何与时光的交织:一场课堂的数学美学实践

3月14日国际数学日当天,24级学科教学(数学)班级的折纸社的成员们来到上海各合作初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正十二面体日历折纸活动”。活动以“折纸正十二面体日历”为主题,通过动手实践与理论探索的结合,带领学生穿梭于几何美学的奇妙世界,开启了一场兼具逻辑思维与艺术创造的启蒙之旅。

1742803455425.png
1742803267461.png

活动伊始,教师以国际数学日的主题引入,通过播放正十二面体科普短片,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经典柏拉图立体的点、棱、面数,并发现其每一面均为正五边形的结构特征。随后,教师展示了预先制作的正十二面体日历模型,并启发学生思考:“制作这样的立体需要多少组件?”答案揭晓时,孩子们纷纷惊叹——十二个正五边形的组合竟能构建出如此对称的完美形体。


1742803621751.png

1742803847953.png

折纸教学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。折纸不仅是折叠纸张,更是折叠思维。当孩子们看到正十二面体从平面跃升为立体时,数学的抽象概念便有了温度。教师以正五边形的折叠为切入点,结合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知识,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组件的制作。过程中,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的几何构造原理,更通过“参数调整”与“拼接实验”,亲身感受数学规律的具象化表达。课间休息后,孩子们在折好的正五边形上绘制月份日历,并通过拼接完成属于自己的正十二面体日历作品。活动特别增设“数学史纪念日”环节,教师带领学生在日历上标注国际数学日、斐波那契数列日等关键日期,将历史与知识悄然融入时光的刻度。


图片123.jpg
图片124.jpg

活动的尾声充满欢声笑语。教师抛出一个写满趣味数学题的正十二面体骰子,学生们轮流投掷并解答题目。从“蜗牛爬井”的逻辑推理到“硬币金字塔”的空间转换,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灵动与严谨。答对者获赠国际数学日定制徽章与可涂色海报,将知识与创意带回家中继续探索。


图片125.jpg
图片126.jpg

最后,活动在孩子们的成果展示与掌声中圆满落幕。这场融合几何美学、历史教育与动手实践的活动,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数学的趣味之门,更印证了跨学科教育的无限可能。在数字化与机械化并行的时代,或许正是这样“有温度”的课堂,能让下一代在逻辑与想象的交织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原野。

图片127.jpg



上海师范大学供稿

本文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




数学会奖项

华罗庚奖

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

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,他热爱祖国,献身科学事业,一生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陈省身奖

陈省身教授是一位国际数学大师

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是美籍华裔数学家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他非常关心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,几十年来在发展我国数学事业、培养数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

钟家庆奖

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切

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注,并为之拚搏一生。为了纪念并实现他发展祖国数学事业的遗愿,数学界有关人士于1987年共同筹办了钟家庆基金,并设立了钟家庆数学奖,委托中国数学会承办。

关注微信

扫描二维码关注

京ICP备17012431号-1  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128号 版权所有:中国数学会  法律法规 | OA/ERP系统